|  | 
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据说这是驮队改革奋斗史 2022-05-11 23:43:42
 by 曾般若
 Rating: not rated yet
 
 |  
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| 据说这是驮队改革奋斗史 农夫养了二十只驴子,每只配了一副驮子,组成一支驮队。驴子们每天辛辛苦苦,干着一样的活,得到相同的口粮。
 一天,饭量最大的驴子对农夫说:“我每天跟别驴吃的一样多,吃不饱。我有一个建议,让我多吃,我每次多驮东西。”农夫想,这个建议不错,公平,而且可以提高效率。于是开始改革。
 
 改革步骤一:实行按劳分配,饭量根据劳动量按比例分配。
 
 运行一段时间后,另一只驴子提议:“每天都是干完活才分配口粮,我干多了的时候,分配的口粮吃不了,可是如果控制劳动量,可能又吃不饱,不如把计算方法调过来,按前一天的饭量计算后一天的劳动量,既能吃饱,又干得有劲”。农夫想也对。
 
 改革步骤二:量出为入,吃多少饭,干多少活。
 
 几天后,又一只驴子来报告:“有几只懒驴,每次故意不吃太饱,好在第二天少干活,影响了全队的整体业绩。”农夫想,必须引入淘汰机制。
 
 改革步骤三:建立淘汰制,以驮量为标准,一个季度排在最后五位的驴子自动淘汰。
 
 驴子们拼命干活。一个季度后,除五只被开除外,另有两只累死。可是农夫发现,一个季度期间,不仅总体业绩没有提高,每只驴子的单产反而大幅度下降。
 
 来了一只年轻的驴子,要求加入驮队。年轻驴子说,业绩下降,主要是因为原来的驴子们年龄老化。
 
 改革步骤四:引进七只年轻驴子。
 
 两周后,一只老驴子来报告:“年轻驴子技术太差,工作冒进,经常出错,建议开除。”其他老驴子附议。农夫具体调查发现新来的驴子们确实有技术不过关,于是全部开除。
 
 然后来了几匹马,对农夫说:“总业绩不能提高,是因为驴子只能驮。如果有马加入,就能够驾车,效率是驴子的好几倍。”农夫说:“训练驾车需要很长时间,会影响正常生产,你们要加入,必须先学会驮。”
 
 改革步骤五:引进马。
 
 业绩停步不前,农夫到别家考察,情况真如马所言,人家都已经换成了车拉。农夫决定也改用车。
 
 改革步骤六:改驮为车。驴马相配编组,四只(匹)一组。因为驴子是驮队元勋,一把手全用驴子。
 
 驴子按驮的办法拉车,速度慢,效率低,经常出事故,马们对驴子很不满。驴子们就向农夫告状:“马副手不支持工作。”农夫说,不配合的应予淘汰。
 
 改革步骤七:实行副手末尾淘汰制。再加几只驴子,编入有马的组中,在原来的驾车结构基础上再加一根绳子。每组的副手们按月考核,一把手打分,排在最末的淘汰。
 
 车子在不同方向受力,效率更低,改变了结构的编组经常出现相互绊倒的情况。一把手们说,副手末尾淘汰制无法正常实施,农夫决定,给一把手放权。
 
 改革步骤八:建立组阁制,由一把手自行选择副手。
 
 所有的马被踢出驾车编队。马们辞职。驴车拉东西比单个驮的效率还低。于是卖掉车子,仍然改回驮。
 
 不久驮队开始亏损,吃的口粮比驮的东西还多。
 
 改革步骤九:破产重组。
 |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
 |  |